加快清洁低碳转型
有关数据显示,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5%,碳排放量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50.6%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,推进工业、建筑、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。2022年,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稳步推进。
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是建筑领域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。截至2022年上半年,我国新建绿色建筑占比已超90%。《“十四五”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》提出,到2025年,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,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,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,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,基本形成绿色、低碳、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,为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。
2022年9月份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对2022年度第一批SAMSUNG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进行公示。按照新版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,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安全耐久、健康舒适、生活便利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宜居5类指标组成,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,且统一设置加分项。当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全部控制项要求时,绿色建筑等级应为基本级。当总得分分别达到60分、70分、85分且满足相应星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时,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、二星级、SAMSUNG级。
从2022年度第一批SAMSUNG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公示中可以看出,对于民用建筑而言,获得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须考察一些关键技术指标,包括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强度,围护结构热工性能,严寒和冰冷地区住宅建筑外窗传热系数降低比例,节水器具用水效率等级,建筑隔声性能,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,外窗气密、水密、抗风压性能,全装修绿地率,年径流总量控制率,可再生能源利用率,非传统水源利用率,绿色建材应用比例。
发展绿色建筑,离不开创新技术手段。当前,利用先进技术使建筑产生的能量超过自身运行所需能量,建造产能型建筑,也是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重要方向。“光储直柔”建筑正是产能型建筑。国务院 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提出,建设集光伏发电、储能、直流配电、柔性用电于一体的“光储直柔”建筑。
位于深圳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建绿色产业园办公楼是一座“光储直柔”建筑。这座“光储直柔”建筑,将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储存起来并实现柔性使用,运行一年多来,节约用电超10万千瓦时、节约标准煤约33.34吨、减少碳排放超47%,相当于植树16万平方米,实现了建筑由能源的消费者向生产者、存储者与调节者转变,使建筑成为一座“绿色发电厂”。不少业内人士认为,“光储直柔”建筑将是未来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。
智能建造助力高质量发展
当前,智能建造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,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。2022年,智能建造加速推进。2022年11月份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北京市、天津市、重庆市、河北雄安新区等24个城市列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,试点为期3年。
智能建造是通过计算机技术、网络技术、机械电子技术、建造技术与管理科学的交叉融合,促使建造及施工过程实现数字化设计、机器人主导或辅助施工的工程建造方式,是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,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主导途径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认为,智能建造是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融合形成的建造新模式。在工程要素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,通过规范化建模、网络化交互、可视化认知、高性能计算以及智能化决策进行全面赋能。智能建造实现数字链驱动下的立项策划、规划设计、施工生产、运维服务一体化集成与高效协同,交付以人为本、智能化的绿色可持续工程产品与服务。智能建造促进工程建造过程的互联互通、线上线下融合、资源与要素协同,是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。
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的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工地中,施工正在紧张进行。在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项目总工程师熊正朝看来,医疗工程专业性强、要求高,结构体量大,组织及材料管理难度大,机电专业较多,管线排布难度大。而依托高标准的数字化建设,通过推进智能建造,确保了高质量施工。
熊正朝先容,通过搭建虚拟建造信息模型,工程在开工就能模拟大部分施工工序,或者对很多不能预见做法通过数字建模进行优化,施工人员在每一个工序开始前就能真正介入,摒弃传统的以“见招拆招”,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形式去解决问题。通过数字赋能、模拟建造,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同时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,将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上传至管理平台,项目决策者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工程动态,并能快速发现问题,作出决策,调配资源。
熊正朝说,通过运用5G、大数据、AI人工智能、AR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,他们搭建了“5G智慧工地”综合管理平台,让移动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,既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,保证工程顺利实施,也降低施工现场管理成本,积极实现绿色建造、生态建造和智慧建造。
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先容,将24个城市列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,主攻方向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,促进建筑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,培育智能建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,着力解决工程建设存在的生产方式粗放、劳动力紧缺、资源能源消耗大等突出问题,更好发挥建筑业对稳增长扩内需的重要支点作用。
发展智能建造意义重大,潜力巨大。通过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,“中国建造”的核心竞争力必将不断提升,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成绩也会更加亮眼。
文章来源:预制构件网
版权声明:本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编辑所有,大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!内容只做参考学习交流之用,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告知!